主办:泸州古典油纸伞厂      网站公告:
当前位置:-》显示新闻
走进泸州民间文化
新闻来源:中国古典油纸伞网

 在这个专题里,以图文形式介绍了踩山节、芦笙舞、雨坛彩龙、古蔺花灯、合江傩舞、纳溪滚板山歌、鱼凫彩龙、“泸州河”川剧等代表性的泸州民间文化。

     踩山节是苗家人的传统节日,现泸州南面山区的叙永、古蔺县苗族聚居区每年春节期间年举办。据史书记载,从苗族祖先蚩尤起便开始流传,最初是姑娘小伙笙歌定情、交换信物的好日子,而今演变为苗家人交流情感的一次盛会。踩山节这天,男女老少身着本民族的节日盛装,十分耀眼,姑娘和小伙子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。鞭炮声齐鸣,芦笙悠悠,男女老少在悠扬的芦笙音乐中,跳起蹬脚舞,耍狮灯等,一派欢腾的景象。吹芦笙者有的边徜吹边舞,有的对吹对舞,或边跳边吹,或作半蹲状吹跳,姿势丰富多样。舞蹈结束之后,老年人在一起喝酒拉家常,谈农活,青年男女一群一对地向树林中或山坡上走去,或对歌,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。到晚上,山上燃着篝火,人们围在篝火旁喝酒谈天,通宵达旦。在踩山活动中,男女青年通过交往,产生感情的,回去禀报父母后,结成终生伴侣。 踩山节具有浓郁的苗族民族特色,又兼有商贸、旅游价值的民族文化节日,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开放及地域经济的发展。 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

  泸州雨坛彩龙为首批“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”。历史悠久,原为古代设坛耍龙以祈求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的习俗,雨坛由此得名。雨坛舞龙盛行于明末清初,龙头彩绘精美,其形额高嘴短,双目凸出能动,下颌开合自如。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“活”字,“人龙合一”,龙体浑圆灵活,舞动时气势恢弘,造型精彩,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“东方活龙”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   古蔺花灯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,被专家誉为南方的“二人转”,现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据考证,古蔺花灯是中国花灯的发源地,古蔺地处云贵川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,在花灯方面,既有三省的共性,也有自己的个性,深受当地人的喜爱。古蔺花灯起源较早,相传源于唐宋,一直泛流民间,据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。逢年过节,请上一班花灯,从晚上六七点到第二天六七点,整整一晚上,热闹非常。那情趣妙不可言,或幽默,或诙谐,或粗犷,或豪放。那气势直勾得你情绪昂扬,抑或笑得热泪盈眶。古蔺花灯程序复杂,包括起灯、罢灯外、过路灯、插灯等程序,唐二"(男主角)与"幺妹"(女主角)上场,用油纸伞或纸扇作道具,载歌载舞,歌唱内容与题材来自老百姓日常生活,被专家誉为南方的“二人转”。古蔺花灯像一颗散发出浓郁泥土芬芳的灿烂明珠,始终保持着和山里人一样的幽然、诙谐和、纯朴和粗犷。然而多少年来,它就像一位迷人的少女,长在深闺人未识,名不经传,鲜为国人所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      泸州合江傩舞,又叫"大傩"、"跳傩",俗称"鬼戏"或"跳鬼脸",当地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,现为省非物质性文化遗产。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,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,现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、祭祀功能的民间舞蹈,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,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。原是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,表演者头戴狰狞的面具如冠,身着兽皮,手执戈盾,一手持戈、一手持盾,边舞边"傩、傩……"地呼喊,奔向各个角落,跳跃舞打,搜寻不祥之物,以驱除疫鬼,祈求一年平安,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   “泸州河”川剧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川剧,以高腔艺术和器乐打击在川剧界也独领先“河”,现为省非物质性文化遗产。川剧“泸州河”源远流长,最早可上溯到汉代巫师们的唱唱跳跳。明清时期,“泸州河”在川南各地广泛流行开来,巴蜀大地当时就流行着“要能跑得滩,泸州河去搭班”的民谚。在舞台上,“泸州河”要求演员塑造人物时,要口齿清楚,吐字明白。“泸州河”在长期发展过程中,形成了一个以讲白为主的剧本群体,如《巴九寨》、《水牢摸印》、《哭桃园》等,已成“泸州河”的保留剧目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泸州纳溪民歌—滚板山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,所谓滚板山歌,即是以连续的短句,用连说带唱的方式,节奏明快地进行演唱。这里的连说带唱不是指说一段唱一段说唱分开,而是指“说”就是“唱”,“唱”寓于“说”中,这也成为纳溪滚板山歌的显著特征。滚板山歌一人唱,众人和,清唱无伴奏,歌词都是人们在劳动中有感而发。《撵野猫》是滚板山歌里最具代表性的曲目。2004年在第五届中国西部民歌(花儿)歌手邀请赛上,由泸州四位男歌手演唱的《撵野猫》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、独特的和声结构和诙谐风趣的表演获得金奖。滚板山歌现为四川省非物质性文化遗产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 鱼凫彩龙源于叙永县城南老鱼凫乡,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,“鱼凫彩龙”造型独特,美观漂亮,龙头形大雄势,龙须、龙角、龙眼非常夸张,更能体现川南山区人民的豪爽、粗犷性格,与全国各地彩龙造型有所不同,彩绘别具一格,在全国可谓独树一帜,“鱼凫彩龙”表演形式为群舞,最少有5人舞,最多为15人舞,“鱼凫彩龙”在表演中造型精彩,套路丰富,在不断变化的太极图形中相继呈现“龙出宫”、“龙喝水”、“龙抢宝”、“龙翻滚”、“龙摆尾”的数十个玩耍动作,在表演时以热烈且川味浓郁的川剧锣鼓、唢呐为伴奏,既有旋律的可听性,又增强了龙舞场面的情趣性、可看性、热闹性,使其场面更加精彩,气势更加恢弘。目前叙永县已对“鱼凫彩龙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性抢救,已成功申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,正在向国家、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。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相关连接:  《泸州文化篇导读目录》  

关闭本页
网站首页 |  走进我们 | 产品展示 | 工艺图库 | 伞艺百科 | 伞艺写真 | 合作加盟 | 支付宝购伞 | 在线留言 | 申请交换链接